头条创作挑战赛一提到伊斯坦布尔,大家立刻会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城市,因其上空满布热气球的景象,被冠以“浪漫的土耳其”这一美誉。
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极为独特,横跨亚洲与欧洲两大洲。更特别的是,伊斯坦布尔被一条名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水道分为东西两部分。博斯普鲁斯海峡不仅划分了这座城市,更是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航路,战略意义非凡。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玩笑:如果有人真把博斯普鲁斯海峡填平,那黑海就会成为一个内陆海,俄罗斯的黑海舰队也就成了游泳池里的“装饰品”,毫无用处。
从历史视角看,伊斯坦布尔更显得异常特殊。作为亚洲和欧洲的交界处,这座城市的命运注定非同一般。
最初的名字是拜占庭。公元前660年,正值我国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时代,当时的希腊人来到此地建立了城邦,命名为拜占庭。这说明伊斯坦布尔最初就是拜占庭城。
展开剩余86%在那个时代,西方文明的代表几乎就是希腊。其他西方地区的人们还处于极其原始的生活状态,特别是那帮居住在森林中的日耳曼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罗马人的崛起,希腊文明逐渐衰退。
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消灭了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托勒密王朝,这个王朝由凯撒大帝收编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领导。自此,罗马文明正式接替希腊文明,成为主导力量。
坦白说,那段时期关于拜占庭的记载非常少,这座城市几乎被世人忽视。罗马帝国与波斯的帕提亚帝国不断交战,却鲜少提及他们对拜占庭的具体处理方式。
无论如何,到了公元195年,罗马帝国正式掌控了拜占庭,但当时的拜占庭依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
第二个名字是“新罗马”或“第二罗马”。
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的新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来到这座城市。早在公元286年,皇帝戴克里先就曾将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正副两位皇帝共同统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帝共治”时期。
然而,这种划分实际上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君士坦丁大帝为了重建帝国统一,并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将都城迁往拜占庭。
于是,君士坦丁大帝大规模扩建了这座小城,城市规模扩大了好几倍,还将其命名为“新罗马”或“第二罗马”,新罗马随即成为了罗马帝国的新首都。
第三个名字是君士坦丁堡。
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沿用了一千多年,几乎家喻户晓。大家也很清楚,它得名于君士坦丁大帝。由于他将城市扩建并设为帝国首都,后来的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从公元408年狄奥多西二世时期起,正式将此地称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
从408年开始,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持续了1045年。
君士坦丁大帝当时极力希望罗马帝国能够重新统一,但这终究是徒劳的。帝国内部的分裂派系极难融合,特别是基督教的分裂,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的对立,使得双方无法团结。
公元395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最终决定将罗马帝国再次一分为二,形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者从此再无合并可能。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首都正是君士坦丁堡,信奉东正教;而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为意大利的罗马城,信奉天主教。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存在到1453年,贯穿了整个中世纪。因此,君士坦丁堡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毕竟,欧洲人一直将罗马帝国视为最伟大的文明象征。
然而,这个帝国的终结始于1453年。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还得追溯到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传教,起初遭到贵族们的强烈抵制,被迫逃往麦地那。经过多年的积蓄力量,公元630年穆罕默德带兵攻入麦加,成功确立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地位。
随后,阿拉伯帝国迅速扩展,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三个阶段。
阿拔斯王朝后期,哈里发权力逐渐虚弱,地方诸侯割据,实力最强的是塞尔柱帝国。
11世纪时,塞尔柱帝国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霸主,在小亚细亚设立了分支政权——罗姆苏丹国,小亚细亚即今日的土耳其东部大片地区。
塞尔柱帝国攻占了叙利亚的大量东罗马领土,引发了著名的十字军东侵。
罗姆苏丹国旗下,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突厥部落——奥斯曼部落。13世纪,随着塞尔柱帝国和罗姆苏丹国逐渐衰落,奥斯曼帝国开始崛起。
奥斯曼帝国继承了罗姆苏丹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直接邻居。1453年,年仅21岁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围攻君士坦丁堡长达53天,最终攻破城池。
这标志着东罗马帝国的彻底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后,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进城去”。这个名字给人一种乡村人首次进城的感觉,好像忘了告诉大家具体进的是哪座城。
这也侧面说明,经过千余年的经营,君士坦丁堡已经成为极为富庶壮观的都市。当西欧的十字军路过这里时,都会为这座宏伟壮丽的城市震惊不已,无法想象地球上竟有如此气派的城市。相比之下,当时的欧洲其他地方都显得格外落后,宛如乡村。
奥斯曼帝国攻克君士坦丁堡,对西方世界造成了极大震撼。毕竟这里原本是东正教的重要据点,属于基督教世界。如今被伊斯兰势力占领,意味着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距离更遥远了。
奥斯曼帝国在鼎盛时期,没有给西方反扑的机会。16世纪初,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帝国势力不断向欧洲扩展。
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占贝尔格莱德;1522年攻占罗德岛;1526年又夺取匈牙利王国。
他们的势力甚至直接触及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的核心地带。1529年,奥斯曼军队直逼奥地利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大本营岌岌可危。
无奈之下,神圣罗马帝国不得不承认奥斯曼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可见,欧洲失去君士坦丁堡,损失的绝非一座城市,而是一个防御奥斯曼入侵的重要堡垒。
不仅如此,奥斯曼帝国对东欧同样不留情面。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他们的海军掌控了黑海,扶持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鞑靼人建立克里米亚汗国。
在奥斯曼支持下,克里米亚汗国成为东欧草原最强军事力量,曾两次入侵莫斯科,给莫斯科公国(沙俄前身)带来极大困扰。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成为欧洲各国的噩梦,欧洲人竭力想将其驱逐,尤其是想夺回君士坦丁堡。
18世纪,彼得大帝改革让沙俄崛起,而同期的奥斯曼帝国因停滞不前逐渐衰落。双方爆发了长达两百年的俄土战争,奥斯曼节节败退。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沙俄顺利收编克里米亚汗国,并从黑海沿岸进军,险些攻占伊斯坦布尔。
英法两国对奥斯曼领地也垂涎已久,担忧俄国利益大增,强迫沙俄停止攻势,但自己则加紧在中东和北非蚕食奥斯曼土地。英国当时更是在全球频繁制造混乱,手段相当激进。
时至今日,土耳其虽然仍拥有伊斯坦布尔,但已不再将其作为首都,而是选择了内陆城市安卡拉。这无疑传递出一个信号:我们不打算复兴奥斯曼帝国,也不想被多方围攻。
不过土耳其依旧把伊斯坦布尔打造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意图十分明显。虽然现今土耳其的领土只及奥斯曼帝国的七分之一,但他们依然怀揣着复兴祖先荣光的梦想。既然短时间内难以实现,那就让伊斯坦布尔作为“明珠”屹立在亚欧大陆交汇处,静待时机。
发布于:天津市景盛配资-配资资讯-配资开户网-股票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