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安蕾蕾 报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已于8月4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管理办法》中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2022版硬性要求出自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2022年1月26日联合印发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该监管规则在具体执行层面曾引发广泛社会争议,虽然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实施,但在当年2月21日,三部门就发布公告,宣布因技术原因暂缓实施,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当时回应称,统计数据显示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因此该规定对绝大多数客户影响有限,且不会降低业务便利性。规定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
取消5万元现金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登记,并不意味着反洗钱监管的放松。此次《征求意见稿》指出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避免“一刀切”或“风险与措施明显不匹配”。
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也专门明确了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应当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进行。
有业内分析指出,对5万元以上的存取款业务进行精细化风险等级划分,在“落实反洗钱尽职调查要求”与保障客户体验、尊重客户隐私之间实现平衡,才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保障公众正常的金融服务。
景盛配资-配资资讯-配资开户网-股票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