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那边说中国出口的霹雳-15导弹射程标注有猫腻,实际能打到200公里远,搞得他们空军吃了个大亏。外媒路透社爆料,印度官员直言不讳,承认情报评估出了岔子,本以为导弹顶多150公里,结果实战中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不是空穴来风,得从印巴边境那场空战说起,那次冲突让大家重新审视中国导弹的技术水平。 印巴关系一直剑拔弩张,克什米尔地区是老大难问题。2019年巴拉克特空袭后,双方空军就没少较量,那时候巴基斯坦用F-16配AIM-120导弹击落印度米格-21,印度丢了面子。从那以后,印度大力引进法国阵风战机,花了大价钱想扳回一城。巴基斯坦也没闲着,转向中国合作,引进歼-10C和JF-17战斗机,这些飞机搭载的导弹中,霹雳-15E出口版成了焦点。霹雳-15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开发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出口型叫PL-15E,标称射程145公里左右,但印度情报部门一直盯得紧,认为这数据可靠。 问题出在今年5月印巴边境的一次空中摩擦。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发射PL-15E,击落一架印度阵风,距离据说超过了200公里。印度空军内部报告显示,他们的飞行员当时保持在150公里外,以为安全,结果导弹还是追上了。路透社8月2日报道,印度官员采访中说,这完全是低估了导弹真实能力,情报基于公开资料和航展参数,结果实战表现远超预期。印度那边气不过,直接指责中国“虚标”射程,意思是故意低报数据误导对手。
其实导弹射程这东西没那么简单,不是个固定数字。影响因素一大堆,比如发射高度、飞机速度、目标方向、气象条件、目标雷达反射面。标称射程往往是理想状态下的,比如高空对头攻击、无机动目标。PL-15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这技术让导弹分段推进,前段猛冲加速,中段滑翔省油,末段再点火提速,保持高动能击中远目标。相比传统单脉冲导弹,这设计在远距时更有优势,能调整弹道应对复杂情况。 中国在武器数据上向来保守,宣传时不爱吹牛,实战往往超出标注。俄罗斯R-77导弹标150公里,实际战场上100公里都费劲。美国AIM-120D标160公里,实战记录也多在120公里内。PL-15系列则相反,出口版就表现出色,自用版性能更高,但具体数据没公开。印度这次栽跟头,部分原因是情报没跟上技术进步,没算到双脉冲的实际延伸效果。 再深挖点,印巴那场空战不是单纯导弹的事,而是整个作战体系。巴基斯坦有空中预警机和地面情报网支持,歼-10C能被动接收数据,不开雷达就锁定目标发射导弹。这叫“杀伤链”完整,延长了导弹引导时间,提高精度和距离。印度空军体系落后点,还停留在战机单干阶段,情报整合不顺畅。结果就是,阵风性能不错,但没发挥出来,被远距一击毙命。
印度反应挺激烈,内部承认失误后,开始调整策略。加强情报收集,针对中国武器多做模拟测试。议会辩论国防预算时,有人提要增加电子战设备,干扰类似导弹制导。法国作为阵风供应商,也卷进来,帮印度升级雷达和导弹系统,以防再吃亏。但印度空军整体问题没根治,情报偏差暴露了战略思维短板,总爱盯着单个武器参数,不看系统对抗。 从全球看,这事儿让中国导弹名声大噪。PL-15在珠海航展上展示过,吸引不少买家。出口版减配了,但实战证明可靠,射程在高空条件下轻松破190公里。其他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空空导弹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超车。相比美俄,中国强调实用,数据不夸张,但技术扎实。
印度指责“虚标”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军事界都知道射程是变量,不是死数。情报误判是自家问题,不能全推给别人。巴基斯坦借机提升空军自信,继续深化中巴合作,采购更多装备。地区安全动态更复杂,印巴需多对话,避免小摩擦升级。 这事件提醒大家,现代空战越来越靠体系和技术代差。导弹射程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情报、预警、电子战的较量。中国导弹发展快,PL-15用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强,末段机动好。印度要追赶,得从基础抓起,别光买高端战机。
印度这次“被骗”其实是自找的,低估对手技术进步。外媒炒作下,话题热度不减,大家都在议论导弹真实能力。希望印巴别再打起来,和平发展才是正道。
景盛配资-配资资讯-配资开户网-股票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